要养活海鲜并确保其健康生长,需从水质管理、环境控制、疾病预防等多方面综合管理。以下是关键要点及具体方法:
一、水质管理人工海水配制使用浓缩海水或海水素调配至合适盐度(通常为30‰左右),并通过pH试纸调节至pH值在7.8-8.4之间。若使用自来水,需通过晾晒(3-4天)或化学药剂(如硫代硫酸钠,按10公斤水加1克药剂量)去除氯。
溶解氧维护
水中溶解氧需保持在5-8毫克/升,低于3毫克/升会引发死亡。可通过增氧设备(如水族箱增氧泵)或定期换水(每天1-2次)来维持。
酸碱度与硬度调节
使用磷酸二氢钠和碳酸氢钠按1:100比例配制成pH调节剂,将pH控制在±0.1范围内。硬度需根据海鲜种类调整,一般控制在100-180mg/L。
二、环境控制温度管理
多数海鲜适宜温度为18-21℃,但鲍鱼、象拔蚌等特殊品种需12-15℃。高温易引发疾病,低温可抑制代谢。冬季需添加冰块降温,夏季需配备循环过滤系统并控制光照强度。
光照与增氧
日照可促进藻类生长,间接提高溶解氧。使用LED生长灯模拟自然光照,配合增氧设备使用效果更佳。
三、日常管理清污与消毒
每天清理死亡或病害海鲜,避免污染扩散。使用高锰酸钾或专用消毒剂对养殖容器和水质进行消毒。
喂食管理
海鲜在运输后通常无需额外投喂,购买时选择活力强的个体即可。若需投喂,建议搭配动植物性饵料,并控制每日投喂量。
四、特殊品种照顾龙虾: 需低温环境(冬季18-19℃,夏季低于常温),盐水浓度控制在24-26℃,每15天换水一次。 贝类
螃蟹:提供浅水环境(水位不超过背甲高度),搭配草本植物和肉类饲料。
五、疾病预防定期检测水质参数,发现异常及时调整。
避免混养易感染疾病的海鲜品种,如虾类与贝类。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,可有效提升海鲜的存活率与生长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