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殖对虾需要综合考虑场地选择、水质管理、饲料投喂和日常养护等多个环节,以下是具体方法:
一、养殖场地选择地理位置选择靠近海水源、交通便利、供电通讯完善的沿海或盐碱地,确保水源充足且水质稳定。
地形与规模
优先选择地势平坦、排水良好的低滩区或盐碱地,养殖池面积建议5-10亩,形状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为宜,便于管理。
配套设施
配备增氧设备、进排水系统、饲料仓库及职工宿舍,确保养殖环境生态平衡。
二、水质管理盐度调控
海水养殖盐度需控制在15‰-35‰,纯淡水养殖需添加海水精(4-5千克/立方米)或卤水调整至合适盐度。
水质监测
定期检测pH值(7.8-8.6)、溶解氧(5mg/L以上)、氨氮等指标,通过换水、增氧、使用沸石粉或溴氯海因消毒剂维持水质稳定。
生态调控
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池底,培养硅藻、绿藻等浮游生物形成黄褐色水色,为对虾提供天然饵料。
三、虾苗选择与投放苗种标准
选择体长0.8-1厘米、活力强、逆水能力好的虾苗,投放前进行消毒处理,避免病原传播。
投放管理
傍晚或夜间放养,控制养殖密度(粗养≤5尾/平方米,精养≥30尾/平方米),避免过度拥挤引发争食或疾病。
四、饲料投喂与营养管理饲料选择
选用高蛋白、易消化的海鲜饲料,配合维生素C、E等添加剂提高适口性,避免使用劣质饲料。
投喂策略
采用少食多餐原则,每天4次,根据生长阶段调整投喂量,夜间喂食效果更佳。
营养调控
水体富营养化时补充有机肥(鸡粪、尿素)或无机肥(磷肥、氮肥),促进藻类生长,维持水色平衡。
五、日常养护与疾病防控环境维护
定期换水(1/4池/7-10天),使用增氧机维持溶解氧,清理池底杂物并消毒杀菌。
病虫害防治
每周投放生石灰或溴氯海因消毒,观察虾体行为,发现异常及时隔离治疗。
水质净化
换水后使用沸石粉或活性炭吸附有害物质,确保水质清澈透明(透明度≥40cm)。
六、高产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: 在1.5-2米深的池塘中实现水循环,放苗密度30尾/平方米以上,可达到5000-15000kg/公顷的产量。 分池管理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,可有效提高对虾养殖成活率与产量,建议结合当地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的养殖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