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确保鱼坑中的泥鳅存活并健康生长,需从池塘建设、苗种处理、饲养管理等方面综合管理。以下是具体技术要点:
一、池塘建设与清塘消毒选址与设计选择向阳、排水便利、避风的地方建池,面积建议300-500平方米,最大不超过1333平方米。池深70-80厘米,底部铺20-30厘米厚肥沃淤泥,池岸平直且贴塑料膜防逃逸。
清塘消毒
- 物理消毒: 用生石灰(水深7-10厘米干池用900-1125千克/公顷,水深1米用1875-2250千克/公顷)或漂白粉(干池60-75千克/公顷)全池泼洒,杀灭病原菌。 - 生物消毒
选择体长5-7厘米、规格整齐、无病无伤的鳅种,按三雌一雄比例搭配。
投放密度与方法
- 密度控制: 每平方米放10-15尾,避免大鳅吞食小鳅。 - 投放方式
- 保持水质中性偏酸(pH值7.2-7.8),溶解氧≥2毫克/升。高温时(>30℃)增加换水频率,通过增氧设备或遮阳措施(水葫芦、浮萍)维持溶氧。
- 定期检测水质,发现氨氮超标时及时换水并补充有机肥(如牛粪、鸡粪)培肥。
投喂管理
- 饲料选择: 以天然饵料(蚯蚓、蝇蛆、蚌肉)为主,配合人工饲料(豆饼、麦麸、鱼粉)。 - 投喂量与频率
日常维护
- 每天巡塘观察泥鳅活动,发现浮头、拒食等异常行为及时处理。冬季水温低于15℃时停止投喂,增加池水深度并施用厩肥保温。
四、疾病预防与捕捞病害防治
- 定期用漂白粉或食盐水消毒,预防细菌性疾病。发现病鱼及时隔离治疗,避免传播。
捕捞时机
- 泥鳅长至20厘米左右即可捕捞,可采用干塘捕捞或稻田收割时同步收获,每亩产量25-35公斤。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,可有效提高鱼坑泥鳅的存活率与养殖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