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龙虾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疾病,每种疾病的病因和症状不同,因此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。以下是一些常见小龙虾疾病的处理措施:
烂鳃病病因:细菌感染。
症状:鳃丝发黑,局部霉烂。
防治方法:
清除虾池中的残饵和污物,注入新水,保持水体溶氧在4毫克/升以上。
使用漂白粉2克/立方米溶水全池泼洒。
黑鳃病病因:水质污染严重,虾鳃丝受霉菌感染。
症状: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,直至完全变黑,鳃萎缩。
防治方法:
保持水体清洁,溶氧充足,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。
患病虾用3%~5%的食盐水浸洗2~3次,每次3~5分钟,或用亚甲基蓝10克/立方米溶水全池泼洒。
烂尾病病因:小龙虾虾受伤、相互残食或被几丁质分解细菌感染。
症状:尾部有水泡,边缘溃烂、坏死或残缺不全。
防治方法:
运输和投放虾苗虾种时,不要堆压和损伤虾体。
饲养期间饲料要投足、投匀,防止虾因饲料不足相互争食或残杀。
发生此病,用茶粕15~20克/立方米浸液全池泼洒;或用生石灰5~6公斤/亩溶水全池泼洒。
聚缩虫病病因:聚缩虫感染。
症状:虾难以顺利脱壳,病虾往往在脱壳过程中死亡。
防治方法:
彻底清塘,杀灭池中的病原体。
经常大量换水,减少池水中聚缩虫数量。
纤毛虫病病因:累枝虫和钟形虫等纤毛虫附着。
症状:妨碍虾的呼吸、活动、摄食和脱壳。
防治方法:
彻底清塘,杀灭池中的病原体。
经常大量换水,减少池水中聚缩虫数量。
软壳病病因:体内缺钙,光照不足,pH值偏低,池底淤泥过厚,虾苗密度过大,长期投喂单一饵料。
症状:虾壳软薄,体色不红,活动力差,觅食不旺,生长缓慢。
预防:
冬季清淤。
用生石灰清塘,放苗后每20天用25毫克/升生石灰泼洒。
控制放养密度,池内水草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30%。
投饵多样化,适当增加含钙饵料。
治疗:
20毫克/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。
用鱼骨粉拌新鲜豆渣或其他饵料投喂,每天1次,连用7~10天以上。
烂壳病病因:假单胞菌、气单胞菌、黏细菌、弧菌或黄杆菌感染。
症状:病虾壳上有明显溃烂斑点,斑点呈灰白色,严重溃烂时呈黑色。
预防:
运输投苗时操作要细致,伤残不入池,苗种下塘前用3%食盐水消毒5分钟或3.2毫克/升青霉素浸泡15分钟。
平时操作小心,尽量不伤苗。
保持池水清洁,投饵充足。
每15~20天用25毫克/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。
治疗:
用25毫克/升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1次,3天后再用20毫克/升生石灰全池泼洒。
用15~20毫克/升茶饼浸泡后全池泼洒1次。
体内腹水病因:感染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