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址与结构
选择通风良好、光照充足的大棚,水泥池深度1-1.2米,底铺30厘米厚肥泥,四周覆盖塑料薄膜。设置进排水口(进水口高于水面,排水口设于池底),并安装尼龙网防逃。
消毒与水质调控
- 池底消毒:用生石灰(80-100公斤/亩)化水后泼洒,或用2%-4%食盐水浸苗10分钟。
- 水质维持:保持透明度20-25厘米、pH值7.5、溶氧≥2毫克/升,定期换水(1周2次,每次0.2-0.3米深)。
二、苗种投放苗种选择
选择体健、游动活泼、无病无伤的泥鳅苗,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2-3斤。
消毒与放养
- 苗种浸洗消毒(盐水2%-4%)后投放,随养殖密度增加可加深水位至0.5-0.7米。
三、投喂管理基础饲料
以浮游生物、藻类为主,辅以鱼粉、虾皮等。放养后15天可补充鱼粉、豆饼,6月上中旬改用鲤鱼饲料,日投喂量占体重5%-10%。
投喂技巧
- 每日分早、中、晚三次投喂,量控制在体重的2%-5%,投喂后2小时内吃完。
四、疾病防控日常监测
定期检查水质和鱼体健康,发现烂鳃病、细菌感染等及时治疗。
预防措施
- 保持水质稳定,避免过度密植;使用生物防治(如放养水花生)减少化学药剂使用。
五、收获销售收获时机
根据养殖周期(一般为元旦至春节上市),选择泥鳅体长达到目标规格时收获。
后续处理
收获后及时清洗、分级,采用冰鲜或真空包装运输,确保产品新鲜度。
注意事项
水质管理是关键,建议配备水质检测设备定期检测pH、溶氧等指标。- 夏季需做好遮阳措施(如稻草覆盖),冬季保温(稻草搭盖塑料棚)。- 反季节养殖需控制养殖密度,避免因环境压力引发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