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确保海鲜存活率,需从水质、环境管理及养殖技术等多方面综合调控,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水质调控配制人工海水- 剔除死亡、受伤或病害海鲜后,用晾晒法(3-4天)或化学法(10公斤水加1克硫代硫酸钠)去除自来水中的氯,再调配至合适盐度(如1.025‰)。
- 若条件有限,可使用海水素或浓缩海水替代部分海水素。
酸碱度(pH值)调节
- 使用磷酸二氢钠(酸性调节)和碳酸氢钠(碱性调节)配成1:100溶液,维持pH值在±0.1范围内,确保海鲜生理需求。
溶解氧管理
- 水中溶解氧需保持在5毫克/升以上,低于3毫克/升会引发缺氧死亡。可通过增氧设备、水循环系统、减少养殖密度、增加光照时间等措施提升溶氧。
二、环境管理温度控制
- 大多数海鲜适宜18-21℃,但鲍鱼、象拔蚌等特殊品种需12-15℃低温环境。使用冷藏设备(如冰箱冷藏室)或专业水族箱可精准控制温度。
水质监测与维护
- 定期检测盐度、pH值、氨氮等指标,及时调整。使用水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控,发现异常立即处理。
三、养殖技术增氧与换水
- 配备增氧泵或水循环系统,确保溶氧充足。建议每天换水1-2次,减少水体污染风险。
疾病预防
- 保持水质清洁,定期消毒养殖容器和设备。发现病害个体立即隔离处理,避免交叉感染。
四、特殊品种注意事项螃蟹: 避免阳光直射,提供充足活动空间。 花甲
运输与暂养:活海鲜运输后需快速清拣、冲洗并转移至适宜环境,避免长时间滞留。
陆养技术:内陆地区可通过模拟海水环境(盐度、pH、溶解氧调控)实现养殖,需配合封闭式养殖系统和高效水处理技术。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,可显著提升海鲜存活率,降低养殖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