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鸡场提高产蛋率需从光照、饲料、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调整,以下是具体方法:
一、光照管理光照时长与强度
产蛋鸡每日需14-16小时光照,自然光不足时需补充人工光,建议使用柔和灯光(如LED灯)避免强光刺激。光照高峰期应保持均匀性,避免忽明忽暗。
补光策略
- 蛋鸡21周龄开始补光,每周增加0.5小时,直至达到16小时/天。 - 淘汰前4周可将光照延长至17小时。
二、饲料营养优化基础配方调整
- 母鸡饲料需添加高蛋白(18%以上)、钙磷(2.5%以上)及维生素A、D、E等。 - 可添加黄豆粉(10%)、松针粉(6%)或菜子饼(7%)提升产蛋量。
特殊阶段补充剂
- 产蛋后期可用《降脂增蛋散》(松针、党参等)缓解产蛋下降。 - 产血斑蛋鸡可添加《激蛋散》(虎杖、丹参等)治疗输卵管炎。
三、环境控制温度管理
最佳产蛋温度为18-23℃,冬季需保温(如加热器、保温灯),夏季通过排风扇、湿帘降温,避免温差过大引发疾病。
湿度调控
保持50%-70%的湿度,雨季及时除湿(如撒石灰粉),干燥季节适当加湿,防止呼吸道疾病。
卫生与消毒
- 鸡舍每日消毒,冬季使用碳酸氢钠除臭、吸湿。 - 保持通风良好,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积聚。
四、其他实用技巧饲料添加剂
- 添加0.2%小苏打或氯化胆碱可提高产蛋率3%左右。 - 产蛋期母鸡饮水中添加蜂蜜(1克/天)可促进产蛋。
行为管理
- 及时捡蛋(每日2次以上)传递产蛋信号。 - 母鸡产蛋高峰期(日出后3-4小时)集中喂食,减少下午喂食量。
疾病防控
定期疫苗接种,观察鸡群行为异常(如食欲下降、粪便异常)及时处理。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,可显著提高养鸡场的产蛋效率。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案,并定期监测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