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鸡分笼是肉鸡养殖中的关键环节,科学合理的分笼管理直接影响鸡群健康、生长性能及养殖效率。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分笼方法及注意事项:
一、分笼原则分层饲养采用“上层少、下层多”的分层饲养模式,利用鸡舍温度分布特点(上层温度较高)优化饲养环境。通常上层放1-2只鸡,中层和下层鸡只数量逐层增加。
数量控制
- 初次分群:每笼保持75只左右鸡只密度,避免过密导致应激和疾病。
- 后续分群:根据鸡群生长情况调整密度,育成期可适当降低密度(如每平方米8只)。
健康筛选
分笼前需淘汰病鸡、残鸡和弱雏,将健康鸡只按强弱分层放置(弱鸡放中间层),便于后期观察和管理。
二、分笼操作要点环境准备
- 提前24小时补充维生素和葡萄糖饮水,增强鸡群营养储备。
- 分笼前调整鸡舍温度,避免分层温差过大(冬季需提高2℃以上,夏季可适当减少温差)。
分群时机
- 初次分群:雏鸡12-16日龄,避免过早导致空间不足。
- 免疫同步:7-9日龄配合免疫程序,调整至二层饲养。
- 终极分群:16-18日龄,实现三层鸡群均衡。
控料与饮水
- 分群前控料、不控水,避免抓鸡时损伤嗉囊,同时保证充足饮水。
- 分群后2小时开始投喂,逐步扩大饲养规模。
三、管理注意事项温度管理
- 冬季分层前提高温度1-2℃,夏季避免直接冷风,过渡期需循序渐进调整。
疾病防控
- 分群后定期消毒设备,保持环境清洁,减少应激引发的疾病。
动态调整
- 根据鸡群生长情况(如体重差异)调整分群策略,避免后期管理困难。
四、补充说明设备与场地: 使用自动化分群设备可提高效率,大型鸡群建议分单元饲养。 应激缓解
通过科学分笼管理,可降低鸡群应激、减少疾病发生率,提升整体养殖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