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方法

2025-04-10 17:20

水产养殖污水处理方法可分为物理处理、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三大类,具体技术及应用场景如下:

一、物理处理方法重力分离法

利用悬浮物与废水的密度差,通过沉淀池、增稠池、油脂捕集器等设备实现固液分离,适用于高密度养殖场未食饵料的清理。

机械过滤与泡沫分离

- 机械过滤:

通过砂滤池、微滤机等设备去除大颗粒悬浮物,但无法有效降解COD、BOD等有机污染物。

- 泡沫分离技术:通入空气形成微小气泡,吸附表面活性物质及部分溶解态有机物,可同时补充溶解氧,减少化学药剂使用。

反渗透与电絮凝—过滤复合技术

反渗透可去除溶解盐类,电絮凝则通过电场作用凝聚污染物,两者结合可提高处理效率。

二、化学处理方法

氧化还原法

使用臭氧、过氧化氢、二氧化氯等氧化剂分解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,适用于深度处理阶段。

絮凝沉淀法

通过化学药剂(如聚合氯化铝)使悬浮物凝聚成大颗粒,再通过沉淀或过滤去除,常与混凝剂联合使用。

消毒与净化剂

- 氯化铁、次氯酸钠等化学药剂可快速消毒,但可能产生二次污染。

三、生物处理方法

活性污泥法

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,需添加营养液和活性剂维持微生物活性,适用于中规模养殖场。

生物膜法

通过固定化微生物形成生物膜,分解废水中氨氮等污染物,运行稳定但需较长时间。

水生植物与微生物制剂

- 水生植物:

如芦苇、菖蒲等可吸收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,兼具净化与景观功能。

- 微生物制剂:芽孢杆菌、硝化细菌等可分解氨氮,改善水质,减少病原体。

四、资源化利用技术

处理后的水可回用于养殖场补充水源,或用于农业灌溉,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
注意事项

工艺选择:需根据养殖规模、水质污染程度及经济成本综合确定。

运行管理:定期清理设备、控制换水频率(建议不超过水体总量30%)、避免杀菌剂与微生物制剂冲突。

深度处理:物理和化学方法需与生物处理结合,确保出水达标。

通过以上方法的有效组合与优化,可实现水产养殖废水的达标排放与资源化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