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站数据
9 6 1 5 2 8 3

养泥鳅水泥池是怎么设计的

           

养泥鳅水池的建造需综合考虑选址、设计、施工及管理等多方面因素,具体要求如下:

一、选址要求交通便利:

靠近进苗、饲料采购及销售市场,减少运输成本。

水源充足且无污染:

优先选择靠近江河、湖泊的天然水源,或水质稳定的地下水,避免污染源。

地势条件:

选择地势较高、排水良好的地块,防止夏季洪水淹没,稻田可稍加改造利用。

电力稳定:

靠近电网或电压稳定的区域,确保换水等操作设备正常运行。

二、池塘设计规模与形状

- 面积:1-3亩(长70-120米、宽8-15米),过宽或过长的池塘不利于管理。

- 形状:建议长方形,长边便于进排水操作。

水深与水位

- 深度:1-1.5米,台湾泥鳅等品种需更深水位。

- 水位波动:保持水位稳定,避免极端波动影响泥鳅生长。

埂体结构

- 宽度:底部3-4米、顶部1米,下宽上窄,便于运输和日常管理。

- 材质:土埂夯实后覆盖黑土、黄土等黏性土壤,沙土需改良。

三、施工要点

土池建设

- 挖掘后夯实池底,防止裂缝,可适当埋设PVC排水管便于管理。

- 池壁倾斜度建议5%-10%,方便排水和泥鳅呼吸。

防逃与防护

- 四周埋设防逃网(8目聚乙稀网),高度1米左右,防止鸟类、鱼类入侵。

- 池口设置防逃设备(如铁丝网或尼龙网),搭配防鸟网和遮阳网。

配套设施

- 进排水渠:两侧开挖,中间设置人行道便于管理。

- 增氧设备:配备增氧机维持溶解氧≥5毫克/升。

四、管理措施

水质管理

- 定期消毒(暴晒+石灰水),控制pH在7-7.5,透明度30厘米左右。

- 换水频率:每周2次,每次换水1/3,使用尾水处理设施净化废水。

投喂与生长调控

- 饲料投喂:日投3%-5%,2小时内吃完,冬季水温低于15℃时减少投喂。

- 苗种放养:3-4月或9-10月投苗,每亩放养2万-3.5万尾,使用食盐水浸泡苗种降低应激。

五、注意事项

成本控制:

优先利用原有塘坑改造,减少水泥等材料投入。

生态优化:池底铺油毡或塑料薄膜,覆盖30-40厘米厚淤泥,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。

通过以上规范建设与管理,可有效提升泥鳅养殖效率与产量。

猜你喜欢内容

更多推荐

推荐阅读

农业知识▪优秀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