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站数据
9 6 1 5 2 8 3

泥鳅幼崽怎么养的活一些

           

要成功养殖泥鳅崽,需从环境管理、苗种选择、饲料投喂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综合管理。以下是具体方法:

一、环境管理

池塘条件

- 选择土池或水泥池,水深控制在30-50厘米,池底铺腐殖土或水泥护坡。 - 水质要求pH值中性或弱酸性,溶解氧≥2毫克/升,水色以黄绿色为佳。

消毒与水质调控

- 放养前用生石灰(0.2-0.5千克/平方米)或漂白粉全池消毒,注水后种植水生植物(如芦苇)提供天然饵料。 - 定期检测水质,水温达30℃时增加水深至50厘米以上,冬季需补充牛粪等增温物质。

二、苗种选择与放养

苗种标准

- 选择体长5-7厘米、卵黄囊消失、游动活泼、无病害的泥鳅苗。 - 雄性可配合使用催产药物(如DOM+LRH-A2)提高受孕率。

放养密度

- 体长3-4厘米的苗种密度为80-100尾/平方米,体长≥5厘米的苗种密度降低至50-80尾/平方米。 - 避免过度拥挤,防止疾病传播。

三、饲料投喂

开口饵料

- 初期以轮虫、水蚤等浮游动物为主,搭配发酵豆浆(每20万尾用1千克黄豆磨浆)。 - 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,投喂后观察是否全部摄食。

配合饲料与生长阶段

- 体长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至50厘米,投喂配合饲料(如鱼粉、豆饼),日投喂量占体重的4%-10%。 - 30℃以上高温时减少投喂频率,冬季需增加溶氧量。

四、疾病防控

预防措施

- 每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池水,防止病原体入侵。 - 水质浑浊时及时换水,夏季增氧设备要保证正常运行。

常见病害处理

- 出血病可用菌毒克泼洒预防,感染后需隔离治疗。 - 若出现浮头现象,需检查缺氧并补充新水。

五、日常管理

巡塘与记录

- 每天早晚巡塘观察摄食、活动情况,记录水温、溶氧等环境指标。 - 发现死鱼及时排查原因,如缺氧、疾病等。

收获与运输

- 体长达5厘米后可转入池塘养殖,捕捞时利用流水冲击集中捕捞。

通过以上综合管理,可有效提高泥鳅崽的成活率与养殖效益。

猜你喜欢内容

更多推荐

推荐阅读

农业知识▪优秀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