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站数据
9 6 1 5 2 8 3

天津水产养殖行业怎么样

           

天津市水产养殖业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、模式升级和政策支持,实现了从传统养殖向现代、绿色、循环发展的转变,具体表现如下:

一、产业规模与产量养殖面积持续扩大

截至2022年,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33.7万亩,较2015年增长了约40%。其中,海淡水工厂化养殖面积120万平方米,占比较高。

年产量与供应能力

2022年水产品产量28.48万吨,日均供应量超700吨,满足市民日常需求。远洋捕捞回运量占水产总产量的60%以上,市财政补贴最高达每吨500元。

二、技术升级与模式创新

生态养殖与循环水技术

推广生态养殖模式(如塘沽、汉沽5万亩无投饵养殖)和膜覆盖循环水养殖,减少废水排放80%以上。滨海新区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。

稻渔综合种养

在宝坻、宁河等地推广“稻蟹共作”“稻鳅共作”等模式,形成覆盖全市的稻渔综合种养格局,提升资源利用效率。

三、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

规划引领与目标

《“十四五”天津市渔业发展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100万亩,年产值80亿元,渔民人均收入超3万元。规划涵盖高标准养殖区、都市型休闲渔业区等三大布局。

财政补贴与技术扶持

对远洋捕捞企业回运水产品给予300-500元/吨补助,最高年补贴200万元;支持观赏鱼出口资质申请及规模化繁育技术攻关。

四、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

观赏鱼产业

养殖面积6000亩,年产值超20亿元,培育出透明鳞草金鱼等特色品种,出口创汇能力提升。滨海新区打造了集养殖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。

水产品加工与流通

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增加,年加工能力超20万吨,产品涵盖冷冻、罐装、休闲渔业等领域。

五、挑战与展望

环境压力:

部分传统养殖区仍存在污染问题,需持续推广生态养殖技术。

技术瓶颈:观赏鱼养殖在种苗繁育、疾病防控等方面需进一步突破。

未来目标:通过“十四五”规划实施,天津将构建现代化、绿色化、国际化的渔业产业体系。

综上,天津水产养殖业在规模、技术、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但仍需关注生态保护与产业链协同发展。

猜你喜欢内容

更多推荐

推荐阅读

农业知识▪优秀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