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站数据
9 6 1 5 2 8 3

水产养殖黄鳍鲷怎么养活

           

黄鳍鲷水产养殖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,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
一、养殖场建设地理位置选择

选择靠近海岸、水源充足、无污染、交通便利且防台风、防海潮的地区,优先利用天然潮汐进行灌排水。

池塘设计

- 面积与结构:

精养池塘面积10-15亩,中间培育池3-5亩,长宽比1:0.6,水深1.8-2.5米,塘基坚实防漏。 - 排灌系统:配备潮灌设施,无潮灌能力的养殖场需安装水泵或水车,并设置增氧设备。

水质管理

- 池塘注水前需晒塘、清塘消毒,使用生石灰杀灭野生鱼虾卵和病菌。养殖期间保持水质清洁,溶氧量≥4毫克/升。

二、苗种培育

亲鱼选择与繁殖

- 亲鱼标准:

雄鱼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,雌鱼腹部膨大柔软。可人工催产(使用LRH-A、HCG等激素)。 - 孵化条件:水温18-22℃,海水比重1.019-1.022,孵化期35-37小时。受精卵静水孵化,仔鱼破膜后移至培育池。

育苗管理

- 水质调控:

初期水温19-21℃,后期降至10.5-22℃,维持pH 8.7-9.0。 - 饲料投喂:3日龄开始投喂轮虫(4-6个/毫升),23日龄后添加卤虫无节幼体、鱼肉糜等,育苗密度逐步降低至200-500尾/立方米。

三、放养与养殖管理网箱养殖

- 每平方米放养密度2000尾,1-2个月后调整至1000尾。配合使用菌体蛋白等高蛋白饲料,促进轮虫生长。 - 疾病防控:

使用高效低毒药物(如康和分子疫苗)预防疾病,运输时添加1-2ppm呋喃西林消毒。

池塘混养

- 每亩投放淡化苗2500尾,搭配50-60克/尾的鳙鱼、鲢鱼、草鱼,形成生态平衡。 - 密度调整:

体长3-5厘米时减至1000尾,养成期可达20公斤/立方米最大密度。

四、健康管理与环境优化水质监测

- 定期检测水温、溶氧量、pH值,及时调整增氧设备。冬季做好防寒保暖。2. 疾病预防

- 采用无应激处理(泼水黄金、活力宝)和抗应激饲料,减少疾病发生。3. 环境改善

- 推广使用膨化颗粒饲料替代冰鲜杂鱼,减少污染。配合增氧机维持水体溶氧。

五、养殖周期与产量

生长速度:

人工养殖2年可达350-400克/尾,海捕苗需1.5年以上。- 经济效益:南方地区年产量可达数百吨,网箱养殖综合成本较低。

以上方法需根据具体地理环境、水质条件调整,建议结合生态养殖模式(如混养)提高产量和抗风险能力。

猜你喜欢内容

更多推荐

推荐阅读

农业知识▪优秀内容